当夕阳为教学楼镀上一层金边,当同学们嬉闹着穿过车水马龙的街道,当公园里的老人悠然自得地打着太极拳,我们不禁感叹岁月静好。直到某个升旗仪式的清晨,我仰头望着教学楼前那面红旗,忽然读懂了它飘扬的角度。风从西北方向来,旗角翻卷的弧度刚好挡住了一抹铅灰色的云,就像有人始终站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,替我们接住了所有可能落在生活里的风雨。
从高强度训练场到实战化演习,人民解放军的每一份付出都在为守护人民积蓄力量。抗洪时,他们用身体堵住奔涌的洪水;巡逻时,他们在无人区踏出无声的脚印,他们从不追求掌声,却总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——因为“人民需要”,就是中国军人最高的使命。
还记得那位在加勒万河谷冲突中张开双臂阻挡来敌的团长祁发宝,他用身体诠释了“界碑”的“含义”,他们并非生而不畏,只是选择了担当。在遥远的雪域高原,边疆战士们正经历着我们难以想象的艰苦,海拔5000余米的哨所,寒风为刃,氧气稀薄到呼吸都成为负担,但他们仍旧日夜值守,用脚步丈量国土。他们面颊通红,手生疮口,却双眼明亮,这份对祖国人民的忠诚,让人不禁眼眶湿润,这是用青春铸就的未曾改变的初心。
也有那样一群人,他们以沉默为盾,以心血为刃,在无人知晓的战场上铸就大国重器!他们有隐姓埋名30年,在核潜艇首次极限深潜试验中以花甲之龄亲自下潜的“中国核潜艇之父”黄旭华;有以实干担当的精神攻坚克难,在算盘珠里推演氢弹能量的中国“氢弹之父”于敏。看今朝:歼-20的尾焰划破苍穹,福建舰的甲板承载着星辰大海,而这一切的背后,是实验室彻夜不熄的灯光,是案桌上堆叠如山的演算纸,是国防科研者用白发丈量出的安全半径。心怀国之大者,矢志国之重器,科技是国防的脊梁,创新是发展的动力,他们愿做沉默的砥柱,将一生心血倾注于国防事业。
我们或许无法像他们一样奔赴一线,却可以在平淡幸福的日子里学好科学文化知识,在将来接过科技强国的接力棒。回首往昔,热血难凉,从“睁眼看世界”到“引领新时代”,这片土地曾贫瘠落后,如今也变得繁荣富强。作为新时代青年,我愿以奋斗之我,继先辈之志,愿以热血之我,守山河无恙!
(指导教师:安艺华)